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休閒漁業-日本漁業衰退原因



班級:休三甲



姓名:詹筱梅



學號:1094404027

衰退中之日本漁業
美國農業部駐日本貿易辦事處提出之日本水產品發展報告顯示,日本對水產品的消費及漁獲同時減少,水產品進口值增加,但數量下降。儘管如此日本仍是 2007 年世界最大水產品輸入
國。

生產狀況

   2006 年日本捕撈漁業及水產養殖業產量達 5,669,000 噸,較 2005 年減少 96,000 噸( 1.7 % )。捕撈漁業及海洋養殖業產量為 5,586,000 噸,儘管鯷魚產量增加,槍烏賊及鰹魚減產致總產量減少。淡水漁撈及養殖產量達 83,000 噸,其中鰻魚產量更形重要,因中國鰻魚被驗出藥物殘留而禁止輸入。鱒魚、香魚和淡水鯉魚養殖產量下降,合計減少了 549 噸(與前一年相較下降 1.3 % )。此一統計報告並未納入休閒漁業之產量,統計調查對象只涵蓋商業捕撈。


日本 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生產
(單位:千噸)




註:(1) 所有來自海洋之漁撈及生產

(2) 主要在 106 條河流和 24 個湖泊之漁撈

(3) 主要 4 魚種之漁獲(鱒魚、柳葉魚、鯉魚和鰻魚)

水產品自給率在 1964 年達到最高峰的 113% , 爾後下降至今。 2005 年較前一年上升 2 % 達 57 % ,但這個增幅有誤導之嫌,該上升原因在消費量下降而非真實反映生產自給率增加。 水產品 每人平均 消費從 2001 年的 40.2 公斤 急劇下降至 2005 年的 34.4 公斤 。好幾個因素造成這種情況,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吃魚,他們喜歡新式食品(如西方以肉類為基礎的食品),並對魚類需要事先處理感到麻煩。

  生產減少 1.7 % 反映日本漁業生產的下降趨勢,也是日本農業整體下降寫照。漁撈和水產養殖作業數從 2004 年到 2005 年下跌 4 % 達到 125,000 家 ,其中 95 % 多為家庭經營的沿海漁業。有 7,000 家僱用勞力之中小型漁業公司,大型漁業公司有 112 家。

漁業勞動人口數目也在下降中。 2006 年有 212,470 位 漁工,與前一年相較少了 8,700 人( 4.4 % ),與 1995 年 相較減少 30% 。減少 原因主要在於漁場關閉、整體漁獲下降、交易減少以及漁民退休。 65 歲以上的男性漁工佔 36.4 % ,比前一年上升 0.7 % 。

捕撈漁業衰退也威脅到漁業合作社。 2005 年日本有 2,377 個 漁業合作社,其中 4 分之 3 出現赤字。 2006 年有 149 個漁業合作社進行合併,這是自 1967 年以來的最高數字。但在 2006 年財政年度( 2007 年 3 月)結束前,即特別合併促進期限截止前,並未達成合併 250 家漁業合作社的目標。

日本周邊海域漁業資源超過一半水平嚴重低落,其中包括明太鱈、日本鯖魚、魷魚及沙丁魚。日本政府所採的資源恢復計畫包括降低總捕撈配額,截至 2007 年 3 月,有 51 個規劃中的資源恢復計畫,涵蓋 76 個不同的魚種。

  除經濟因素外,漁村活力下降的原因在於整體社會趨勢是從地區走向大城市。日本所有小鎮和漁村都受害於青壯年人口外流,留在鄉村(漁村)之工人都年事已高。舉例來說,日本 60 歲以上男性勞工總數為 83,470 人,佔勞工總數的 46.9 % 。漁夫招募中心提供求職者工作訊息和沒有捕魚經驗的青年 6 個月的培訓。儘管有這些努力,但下降的趨勢將持續下去,因為每年新進僱員大約只有 1,500 人。爭取年輕勞動力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進口市場

  2006 年日本水產品進口量比前一年下降 5.7% 達 315 萬噸,惟進口值上升 2.3 % 。日本水產品進口值達美金 148.3 億美元,佔 2004 年世界漁產品貿易之 19% (相當於 350 萬噸)。

然而,水產品消費自 1980 年代中期處於停滯狀態,最近則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地區的水產品消費正在上升,主要原因是魚對人體健康有正面幫助。因此日本水產品的輸入量從 1995 年的高峰期,佔全球 16 % 下降到 2004 年的 12 % (以數量計)。


日本主要水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
(單位:千噸、億日圓)


※資料來源:日本漁業白皮書,根據為日本財政部「貿易統計」
(1) 總量是依照通關表格記載的重量。
(2) 蝦、鮪魚、鰹魚、鮭魚、鱒魚、蟹、魷魚之總值係指活魚、生鮮、冷藏和冷凍值的總計。
(3) 鱈魚和明太鱈魚卵是生鮮、冷藏、冷凍、醃製和煙燻值的總計。


日本主要進口的水產品是蝦、鮪魚、鰹魚、鮭魚、鱒魚、蟹、鱈魚、鱈魚子、加工蝦及加工鰻魚,這些項目大約佔了水產品進口的一半。


中國自 1998 年以來已成為日本最大的水產品供應商。 2006 年自中國之進口量比前一年下跌 190,000 噸( 5.7 % ),價值則增加 380 億日圓( 2.3 % )。

2006 年從美國進口的水產品為 1,520 億日圓(約佔總進口值之 8.9 % ),僅次於中國( 3,820 億日圓,總進口值之 22.4 % )。日本仍是美國水產品最大的輸入國家,然而其出口至日本之水產品已從 1995 年的 64 % 下降到 2005 年的 30 % 。這反映了日本須與更多的消費國競爭購買美國水產品。

消費


  2006 年日本水產品國內消費量為 1,027 萬 噸,比前一年減少 2% 。供作食物之消費量是 782 萬 噸,亦比前一年下降 2% ,平均每人每年食用 61.2 公斤水產品,排除不宜食用部分(如頭、內臟、鰭和骨頭),每人每年僅 34.4 公斤。目前的消費趨勢是從水產品逐漸轉向肉類和奶製品

  年度家庭收入和支出調查報告亦說明新鮮肉類及魚類採購之趨勢。鮮肉購買數量從 1965 年之每人每年 6 公斤增至 1979 年之 12 公斤, 2005 年略上升至 12.6 公斤。而鮮魚購買量不斷下降,從 1965 年每人每年約 16 公斤下跌至 2005 年幾乎等同新鮮肉類的 12.7 公未來魚的購買量很可能會被肉類超越

新的市場機會


  去年少數日本超市開始出現「海洋生態標籤」水產品。該標籤旨在讓購買者確保所買的水產品係以具環保和永續之方式加以捕撈。 2006 年東京著名築地市場中盤商 K amewa 商店成為日本第一個獲得海洋管理委員會( MSC )的 COC ( Chain of Custody )認證的水產業者,對象產品是其進口之阿拉斯加鮭魚和黑鱈。

  2006 年 10 月大型連鎖超市 AEON 開始銷售 MSC 標籤水產品。大日本水產會( JFA )在日本國際水產展宣布成立「日本海洋生態標籤」( Marine Eco Label Japa n , MEL ),細節尚未決定,但目標訂於 2007 年開始進行。

由於這些因素的結合,加上黑鮪過度捕撈導致國際制裁的宣傳,消費者將有機會更了解海洋生態標籤,預計日本消費者對生態和永續漁業的認知將會有所增加。

YouTube:http://tw.youtube.com/watch?v=0bfuHSL-TVk

http://tw.youtube.com/watch?v=8CjsK1q9vOA


文獻:http://www.ofdc.org.tw/NewOFDCWebBisnessOrganize/DetailPage.aspx?=
(陳贊宇,摘譯自FIS,2007/11/02)

沒有留言: